我们的团队以界面层中的关键物质——氟化锂(LiF)作为切入点,借助多核、多维固态核磁共振技术,发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的LiF并非以纯相形式存在,而是主要以LiF-LiH固溶体的形态嵌入固态电解质界面层(SEI)中。该结论通过6Li同位素NMR、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冷冻电镜等多手段得到了有力验证。进一步研究发现,在高库仑效率的电解液系中,SEI中富氢相(LiH1-yFy)固溶体占主导地位。相比纯相LiF,LiH1-yFy固溶体展现出更高的锂离子导电性,从而成为实现快速充放电的关键组成。作为概念验证,研究团队构建了LiH1-yFy涂层并在锂金属电池中开展对比测试,结果显示其性能显著优于传统LiF涂层。
该工作提出了“SEI组分的非均相性”这一全新认识,突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电极界面层中各组分为纯相结构的认知,为高性能电解液及电极界面层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。相关成果以“Probing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LiF in Solid-Electrolyte Interphases”为题,近日发表在《Nature》杂志上。
